中日韩最大财团对比,三星2.1万亿,三菱21万亿,中国第一是谁?

中日韩最大财团对比,三星2.1万亿,三菱21万亿,中国第一是谁?

1917年,第一辆三菱汽车问世,标志着这个工业集团正式迈入现代化生产体系。到了20世纪初,三菱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,迅速成为日本军方的首选承包商。
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三菱承包了大量军工与运输订单,通过战争快速积累资本,并将这些利润投入到钢铁、金融、地产、矿业等高利润行业,打造出完整的产业闭环。

二战期间,三菱不仅生产军舰、坦克、飞机,还被指控使用战俘劳工。二战后三菱集团迅速调整策略,通过与美方的“合作姿态”恢复影响力,并在冷战中获得美国政府的经济倾斜。

韩国的三星集团

韩国三星的故事,开始得稍微晚些,1938年只是大邱一家30平米的小杂货铺。创始人李秉喆靠加工米面、白糖,甚至做些“灰色”贸易攒下第一桶金。

但真正的爆发,是赶上了韩国政府倾全国之力发展经济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。政府扶持什么产业,三星就一头扎进去,从电子到化工,几乎无往不利。

特别是七十年代,那个孤注一掷投半导体,烧钱死扛多年,最终不仅自己站稳潮头,更把韩国推上了全球半导体强国之列。如今全球每三部智能手机,可能就有一颗三星芯片。一半的OLED屏幕,产自三星产线。它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,已深入骨髓,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三星作为韩国国第一大财团,在韩国整个经济发展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据了解,三星财团坐拥2.1万亿韩元的资金。

从刚开始一个小型企业的发展成为韩国最大的财团,三星也是有着十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
目前已经成为韩国经济领域的象征。这家企业最初是从制糖业开始发展起来的,如今三星所包含的业务也是非常多样化的。

目前三星集团所打造的产品涉及到很多领域,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领域都有三星的身影。

中国的招商局集团

如果说三菱和三星是亚洲财团的“两座大山”,那么中国的招商局集团,则像是一条巨龙在东方冉冉升起。

招商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,由晚清重臣李鸿章创办,最初名为“轮船招商局”,它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,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。

那时候正值洋务运动时期,它的初衷便是“自强求富”,被寄予了国家近代化的厚望,是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,甚至开创了中国近代商业的多个“第一”,比如第一家银行和第一家保险公司。

而在改革开放初期,招商局集团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创办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——蛇口工业区,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。

作为央企,招商局集团本质是为人民服务,它始终坚持“与祖国共命运,同时代共发展”的理念,积极响应国家战略,服务国家发展大局。

在国家需要的时候,招商局集团总是挺身而出,发挥自身优势,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,从近代存在的意义就是“救国救民”。

历经百年风雨沧桑,招商局不仅没有衰落,反而枝繁叶茂,发展成业务横跨全球港口、航运、金融、地产的庞大商业帝国,连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沿线也有其重要的布局和投资。

截至2021年底,招商局集团总资产已达11.68万亿,超越三菱和三星,成为亚洲最大的企业集团,招商局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优越性,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树立了典范。

不为私利:国之重器与民生所系

招商局和三星三菱最核心的区别在于,它不是一家私营企业或家族企业,而是一个典型的、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关键国有企业(央企)。它的基因里,从一开始就刻着“服务于国家战略”的使命。

发展全球港口和航运,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物流命脉和对外贸易通道安全。布局金融业务,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深度参与“一带一路”,是为了配合国家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大战略。这一点,和日韩那些首先为家族、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,有着本质上的不同。

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基因,招商局的运营目标也更独特。它的巨额营收,很大一部分是上交给国家财政,最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改善等公共领域,而非主要留存在公司或分配给私人股东。

在内部管理上,招商局也在不断革新,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,部分股份对社会资本开放,打破了传统“铁饭碗”的僵化模式,避免了家族世袭可能带来的弊端,在保持国有企业战略定力的同时,也拥有了市场化的灵活性。

招商局这样的中国“巨无霸”,虽然体量同样庞大,但它的运转目标与日韩财团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。它不像某些财阀那样,以资本无序扩张为目标,也并非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家和民众之上。

中国的这些大型央企,更多是被视为“国之重器”,它们低调、务实地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默默耕耘,走出了一条与日韩财阀模式完全不同的道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